第十三道:回音壁、政治极化与对话的(不)可能

网上冲浪让我们的情绪与观点更极端了吗?推荐算法制造的过滤泡沫是罪魁祸首吗?社交网络发言的时代,不同的政治观点之间的倾听与对话是可能的吗?

在美国,自2008年奥巴马团队成功运用社交网络打造候选人形象,到2016年特朗普当选与美国右翼政治组织在Facebook、YouTube等平台上的崛起——社交网络对个体情感与社会政治的潜在影响,在近年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。忧虑、批判与监管并行,日渐成为美国、乃至全球的学界和业界研究中的一门“显学”。

本期嘉宾亮亮,即就职于美国某互联网大厂从事研究工作,秉承着“吃饭不怕砸锅”的宝贵精神,与我们分享了一些近十年美国前沿的研究成果与讨论热点。

  • 自社交网络发展以来,美国群众的政治观点与情感变得更极端了吗?
  • 在我们日常浏览的内容中,有多少内容与我们观点相左(但我们往往视而不见)?
  • 回音室效应,究竟源自社交网络的推荐算法,还是“人以群分”的行为惯性?
  • 为何YouTube会成为右翼视频的重灾区?
  • 社交网络还可能促进我们与其他群体的共情与对话吗?

本期速览

[06:33] 「回音室」、「过滤泡沫」与「万能」的算法
围绕社交网络与情感极化的常见假设
为什么这个话题近年成为了一门显学
[11:05] 美国政治与情感极化小史
[21:15] 政治极化与「村通网」有关吗?
「断网」可以减轻政治与情感极化的程度吗?
[31:12] 社交网络确实造成了「回音室」吗?
[40:03] 面对相左的观点,我们会自我反思,或更加抱团?
[42:33] 社交互动趋同化
[49:00] 社交网络究竟是提供了发现极端内容与社群的平台,还是推动了它们的形成?
研究难度、数据黑箱、学术合作
[60:00] 不同机制的社交平台在影响用户极化上的差异
右翼视频与白男游戏博主:PewDiePie与新西兰清真寺枪击案
[69:15] 社交平台作为工具的中立性
[73:28] 美国社会治理的努力
一些本期不会讨论到的问题和回应
[84:06] 社交网络可能增进共情吗?
[91:40] 乐观发言和积极案例:社交网络并不是对话的全部!

相关链接

音乐:Future Holograms - Valentine
封面图来自New York Times - "How the storming of Capitol Hill was organized on social media."

logo@找鸟儿

联系我们
邮箱 [email protected]
微信公众号 糊汉三(微信号:athousandknives)

Hosts